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一文读懂DRAM之DDR4 和 DDR5的不同
一文读懂DRAM之DDR4 和 DDR5的不同
7 小时前   浏览:32   来源:小萍子

一、先把大框架捋清楚:DRAM、DDR 是啥?

  • DRAM(Dynamic RAM):

    • 每一 bit = 一个电容 + 一个晶体管(1T1C),靠电容存电荷表示 0/1

    • 电荷会漏,所以要周期性刷新(refresh)

  • DDR(Double Data Rate SDRAM):

    • 同一时钟周期的上升沿 + 下降沿都传数据,所以叫“双倍数据率”

图片

DDR4 和 DDR5 都是 同步 DRAM(SDRAM)家族的成员,差别不在于“本质结构”,而是在于:

  • 速率/带宽

  • 总线结构(通道划分、bank 组织等)

  • 电气规范(电压、信号完整性)

  • 封装及容量演进

可以简单理解:

DDR5 是 DDR4 的“高频、高并行、细颗粒度、低功耗+更难搞 SI/PI”的升级版。


二、从“外行视角”先说几个关键区别,再往里扎

工程师对比时,通常先看几个硬指标(典型值,方便心里有数):

项目
DDR4
DDR5
典型数据速率
2133–3200 MT/s(主流至 3200)
4800–8400 MT/s(起步就 4800)
电压 VDD
1.2 V(低压版 1.05V)
1.1 V(后续还有更低)
DIMM 通道结构
1 个 64-bit 通道
2 个独立 32-bit 通道
Bank 数量
16 bank
32 bank(分成 8 bank group)
典型单条容量
4–32 GB
16–128 GB(随工艺演进继续上)
PMIC
主板上
挪到 DIMM 条上(电源片上条)
ECC 机制(内部)
有一些基础内部 ECC
更强的 on-die ECC

这张表先给你一个感性认识:

DDR5 = 频率翻倍、带宽翻倍、通道更细、并行度更高、电压更低、模块更复杂

下面我们按工程师习惯,分层拆开讲。

图片


三、从“系统架构”视角:控制器 + 通道的差异

1. DDR4:一个 DIMM = 一个 64-bit 通道

  • CPU/SoC 内部的内存控制器(IMC)看到的是:

    • 每条 DIMM = 一个 64-bit(不含 ECC)数据通道

  • 布局(对外)大致是:

    • 地址/控制线:共享

    • 数据线:64-bit DQ + DQS 差分组

对控制器来说,访问粒度通常是:

  • 一个 Burst = 8 个时钟(BL8),双沿采样

  • 访问单位:cache line 级(比如 64B)

2. DDR5:一个 DIMM 里拆成两个 32-bit 子通道

DDR5 最大的结构变化之一:

  • 一个 DIMM 逻辑上是 两个独立的 32-bit 通道

    • 例如:32-bit 通道 A + 32-bit 通道 B

  • 好处:

    1. 访问粒度更小:一次只访问 32-bit 宽度的子通道,减小访问浪费

    2. 控制器可以 并行调度两个子通道,提高总吞吐

    3. 更容易做到高频下的时序与 SI 收敛

对系统工程师的影响:

  • 内存控制器的通道数上去了(“论通道数”可能翻倍)

  • 规划时序、排布时要按 sub-channel 级别来考虑带宽利用率

类比:
DDR4 是一条宽 64 车道的大高速,
DDR5 等效拆成两条各 32 车道的高速,可以分别调度不同车流,减少“整条高速只为了一辆车开放”的浪费。


四、从“内部结构”视角:bank / bank group / 并行性

1. DDR4 的 bank 组织

  • DDR4 一般是:

    • 16 banks

    • 分成 4 个 bank group

  • 访问时有经典的:

    • 激活(ACT):把 row 从 cell array 拉到 row buffer

    • 读/写(READ/WRITE)

    • 预充电(PRE)

bank 越多,意味着:

  • 同时可以有更多 row 处于“打开”或“半打开”的状态

  • 可以在控制器层做更多 bank 间交错(interleave),提升总吞吐

2. DDR5:更多 banks + 更细粒度调度

  • DDR5 把 bank 数增加到 32 个,通常分成 8 个 bank group

  • 更多 bank 带来:

    • 更高的 并行访问能力:不同 bank 可以交错读写

    • 更高的 时序调度难度:控制器端算法更复杂

对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

  • 控制器需要更智能的调度算法(bank interleaving、行命中优化)

  • 在高并发访问场景下,DDR5 更容易压榨出带宽


五、从“接口速率 & 时序”视角:为什么 DDR5 频率能上这么高?

1. 速率提升

  • DDR4 主流:

    • JEDEC 标准最高到 3200 MT/s

  • DDR5 起步:

    • 4800、5600 MT/s 起

    • 后续标准可以到 6400、7200、甚至更高

真正挑战在于:

  • 频率翻倍 → 时钟周期缩短 → 时序窗(eye)变得很窄

  • 这就需要:

    • 更强的 信号完整性设计(SI)

    • 更严苛的 布线与 PCB 工艺要求

    • 更复杂的训练(training)和校准(calibration)机制

2. DDR5 引入更复杂的训练机制

在高频下,为保证:

  • DQ-DQS 对齐

  • read/write leveling

  • Vref 调整

控制器在初始化阶段要进行更复杂的:

  • 写入校准(write leveling)

  • 读出校准(read leveling)

  • DFE/CTLE 之类的补偿(不同厂支持略有差异)

对固件/PHY 工程师的影响:

  • DDR5 bring-up 更难,比 DDR4 多很多寄存器和步骤

  • 仿真时需要更多关注:

    • skew budget

    • timing margin

    • jitter/tock noise


六、从“电气与电源”视角:为什么 DDR5 更考验 PI 和封装?

1. 电压下降:从 1.2 V → 1.1 V

  • 目的是:在更高频率下控制功耗和发热

  • 对 DRAM die 来说:

    • cell 电容更小,电压更低 → 信号裕量更紧张

    • sense amp 更难设计,好在制程也在进步

2. 最大变化:PMIC 上条,电源管理“上移”

在 DDR4 时代:

  • 主板上通常有 DC/DC 转换,给内存条送:

    • 1.2 V(VDD)

    • 其他辅助电压

DDR5 时代:

  • 引入 on-DIMM PMIC(电源管理 IC)

    • 主板只提供相对较高电压(例如 5V/12V)

    • PMIC 在内存条上完成降压、分配各路电源

结果是:

  1. 主板电源设计相对简化一点(但仍需注意纹波/瞬态)

  2. 内存条成本上升(多一颗 PMIC + 更复杂 PCB)

  3. 电源噪声和瞬态响应更贴近 DRAM die,本地管理更灵活

对系统工程师的影响:

  • DDR5 内存条更贵、不只是“芯片更贵”,封装/板子/PMIC 全加价

  • PI 仿真要同时考虑:

    • 主板 → DIMM 供电路径

    • DIMM 上电源平面、去耦网络、PMIC 开关噪声


七、从“可靠性/纠错”视角:on-die ECC 的意义

1. DDR4 阶段的 ECC

  • ECC 一般是 系统级的:

    • 服务器用 ECC DIMM:64-bit 数据 + 8-bit 校验 → 72-bit 总线

  • DRAM die 内部也有一些基本的错误检测机制,但对外是透明的

2. DDR5 加强 on-die ECC

原因很简单:

  • 工艺节点继续往 1x/1y/1z nm 和甚至更先进走,单 cell 容量更小,容错能力更低

  • 高频、低电压下,软错误、随机位翻转概率上升

DDR5 的 on-die ECC:

  • 主要是为了提高单颗 DRAM die 的良率和可靠性,对外部系统是透明的

  • 不等同于服务器那种系统级 ECC(后者仍然需要)

对制造/良率工程师的意义:

  • on-die ECC 允许在 bit/cell 出现少量缺陷时仍然通过,等于提升有效良率

  • 设计上会在 area/cost 和 ECC 逻辑之间权衡


八、从“封装 & 模组”视角:颗粒、容量、工艺差异

1. 封装形态

DDR4/DDR5 颗粒本身封装形式(如 BGA)相似,但:

  • DDR5 颗粒引脚/信号定义不同

  • 对布线层数、阻抗控制、via 工艺要求更苛刻

2. 容量提升路径

容量的提升来源:

  1. 单颗 die 容量变大(工艺更先进,电容堆更高)

  2. 多 die 堆叠(3D 堆叠、TSV 或 wire bonding)

  3. 单条 DIMM 上的颗粒数量增加(多 rank)

DDR5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更大的单 DIMM 容量:

  • 16GB、32GB、64GB、128GB 会逐渐成为常态

  • 对于服务器:单 CPU 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大幅提升


九、从“应用/选型”的角度:工程上什么时候用 DDR4,什么时候上 DDR5?

1. 什么时候继续用 DDR4?

一般是这些场景:

  • 成本极度敏感

    • 工业控制、小家电、低端网关、教育/政企 PC

  • 性能需求一般

    • 不要求超高带宽,满足基本系统运行即可

  • 平台已成熟

    • SoC/CPU 已经定型,只支持 DDR4(重新做 DDR5 控制器代价太大)

  • 生命周期考虑

    • 有些工业/汽车平台生命周期很长,宁愿用成熟的 DDR4

2. 什么时候必须上 DDR5?

主要看两点:带宽需求 + 平台代际

  • 新一代 CPU / GPU / AI 加速卡平台:

    • x86 服务器(Intel/AMD 新平台)

    • 高算力 SoC(AI、HPC、5G 基站等)

  • 极高内存带宽需求的场景:

    • 大规模数据库

    • 高速网络设备

    • AI 训练/推理服务器

  • 目标是:

    • 提高每瓦带宽(bandwidth per watt)

    • 提升单机内存容量上限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