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芯片制造的“秒级氧化术”:RTO快速热氧化
芯片制造的“秒级氧化术”:RTO快速热氧化
3 小时前   浏览:22   来源:小萍子

在芯片制造的纳米世界中,每一层氧化膜都是晶体管性能的基石。当制程进入7纳米以下节点,传统炉管氧化工艺因热预算过高和厚度不均而面临淘汰,而快速热氧化(RTO) 技术凭借其秒级反应与原子级精度,成为高端芯片制造的关键工艺。

图片



一、什么是RTO?—— 毫秒级的高温氧化艺术

RTO(Rapid Thermal Oxidation) 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1-10秒)实现超薄氧化层生长的技术,其核心特点是:

升温速率:50-150℃/秒(传统炉管仅5-10℃/分钟);
温度范围:800-1100℃;
厚度控制:1-10 nm,精度达±0.01 nm。

与传统炉管氧化对比:

参数 传统炉管氧化 RTO快速热氧化
升温时间 30-60分钟 5-10秒
热预算 高(易导致掺杂扩散) 极低
厚度均匀性 ±2% ±0.5%
界面缺陷密度 10¹¹ cm⁻² 10¹⁰ cm⁻²

图片


二、RTO的核心作用:界面优化

1. High-k介质的完美搭档
在28nm以下HKMG工艺中,RTO生长0.5-1.2 nm界面SiO₂层,优化HfO₂与硅的界面特性;
使等效氧化层厚度(EOT)降至0.8 nm,漏电流降低100倍。

2. FinFET的三维适应性
在鳍片(Fin)的立体表面实现均匀氧化,避免传统工艺的“边缘过氧化”;
英特尔14nm FinFET中,RTO将鳍片顶部与侧壁氧化层偏差控制在<0.1 nm。

3. 超浅结的热预算控制
在源漏延伸区注入后,RTO在1050℃/2秒内激活掺杂原子,同时将硼扩散距离压制在2 nm内。

4. 纳米结构的缺陷修复
原子氧(O*)填充硅表面悬挂键,将界面态密度降至10¹⁰ cm⁻²以下,提升载流子迁移率20%。

图片

三、RTO的反应机理

反应方程式
Si(s) + O₂(g) → SiO₂(s)  (干氧氧化)
Si(s) + 2H₂O(g) → SiO₂(s) + 2H₂(g)  (湿氧氧化)

三阶段反应过程

1. 初始线性生长(0-2 nm):
氧分子直接与硅反应,速率由表面反应动力学控制;
温度每升高100℃,生长速率提升3倍。

2. 抛物线扩散控制(2-10 nm):
氧原子需穿透已生成的SiO₂层,扩散系数决定速率;
遵循Deal-Grove模型:厚度² ∝ 时间 × 扩散系数。
3. 界面重构(氧化后):
1070℃时硅原子在0.1秒内重排,形成无应力界面;
释放的氢原子钝化剩余悬挂键。


四、RTO工艺全流程
以5 nm节点界面氧化为例:
1. 晶圆预处理
HF NH3H2O蒸气清洗去除原生氧化层(厚度<0.2 nm);
氩气吹扫,腔体氧含量<1 ppm。
2. 快速升温
钨卤灯阵列在3秒内将晶圆从400℃加热至900℃;
背面红外测温实时反馈,温控精度±1℃。
3. 氧化反应(关键步骤)
  参数 设定值 作用
  温度 900℃ 平衡生长速率与热预算

精准控制厚度0.8-1.2 nm
  氧气流量确保充足反应物
控制压力增强气体吸附
4. 急速冷却
切断电源后0.5秒内降温至600℃;
氦气背冷防止晶圆翘曲。
5. 质量检测
椭偏仪测量厚度(精度±0.01 nm);

图片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