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光刻胶,这一次,中国人真的干成了!
光刻胶,这一次,中国人真的干成了!
昨天 09:51   浏览:73   来源:小萍子
光刻胶,这一次,中国人真的干成了!这一次的突破,或许意味着中国芯片产业,正跨过一道最难的“化学鸿沟”。

要说芯片制造中最“隐蔽”的环节,非光刻胶莫属。它不像光刻机那样庞大、昂贵,但它决定着——一块芯片的图案能否精准“印”在硅片上。
而过去二十年,全世界能生产高端光刻胶的企业,屈指可数。日本的JSR、TOK、住友化学、信越化学、富士胶片,加上美国陶氏化学,这六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在5nm及以下的EUV光刻胶领域,日本更是拿下96.7%的市场份额。
换句话说,一旦光刻胶断供,芯片制造线就会“瞬间停摆”。光刻机可以靠二手、靠逆向工程、靠多重曝光来顶,但光刻胶——连配方都保密到“分子级”,你根本没法抄。
表面看,是一罐液体;实质上,它是化学的“艺术品”。要合成一款高端光刻胶,科学家得从数百甚至上千种树脂、光酸、溶剂、添加剂中,进行海量排列组合——每个比例、混合顺序、反应条件都可能改变结果。而最关键的是:即使拿到了“配方”,你也不一定能做出相同性能的胶。因为——一点点分子缠结的变化,都会造成光线散射、线条扭曲、甚至整片晶圆报废。
正如业内一句话:“光刻胶不是配出来的,是炼出来的。”
过去几年,国内光刻胶确实取得了进步。在90nm、65nm、甚至28nm等中低端制程上,已经能实现部分国产替代。但要迈向7nm、5nm乃至2nm,三道技术天堑挡在前方:
第一道:分子级缺陷。传统检测只能看到“印完图案”后的结果,看不到曝光瞬间分子在液体中的缠结行为。结果是:线条边缘粗糙(LER)超标,良率提不上去。
第二道:界面散射。当线宽小于20nm时,光刻胶与晶圆表面那1nm级的微小起伏,就足以让光线散射,导致尺寸漂移、图形塌陷。
第三道:刻蚀选择性。国产光刻胶在金属刻蚀环节的耐受性不足,容易在“双大马士革”工艺中“塌边”,让金属线短路——直接判死刑。
这三道坎,困住了中国科研界整整十年。
2025年10月,一条消息震动了整个半导体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所科研机构,成功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Cryo-ET),首次在液相状态下直接观测到光刻胶分子的三维结构与界面行为!
这意味着——科学家第一次“看清楚”了光刻胶在曝光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些神秘的分子缠结、光酸扩散、界面起伏,不再是靠猜,而是可以被直接成像、被量化分析。更重要的是,团队基于这一发现,研发出一种新型分子结构调控方案,能显著降低光刻缺陷率,提高图形保真度。
业内专家评价:“这可能是国产光刻胶走向5nm时代的临界点。”
首先,这一突破不是简单的实验室炫技,而是直击EUV光刻胶“工业化生产”的痛点。未来,这套方案一旦量产,意味着中国的高端光刻胶有望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即使还无法完全替代JSR等巨头,也能让我们在先进制程的供应链中拥有“安全带”。
其次,这为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提供了新的信号:材料科学,正在成为中国芯片突围的关键。从极紫外光源到高纯氟化物,从光刻胶到抛光液,每一次看似“冷门”的突破,都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命运。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