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MEMS工艺】半导体制造中的退火工艺解析
【MEMS工艺】半导体制造中的退火工艺解析
昨天 14:42   浏览:64   来源:小萍子

什么是 Anneal?

Anneal,中文译为“退火”,在半导体工艺中是一种关键的热处理工艺。它的核心过程是将晶圆(Wafer)在特定的气氛(如氮气N₂、氩气Ar或真空)下,加热到一个较高的温度(通常低于硅的熔点1414°C,例如500°C到1100°C之间),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按照可控的速度冷却下来。

退火的主要作用

 1. 修复晶格损伤

  • 损伤来源:在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工艺中,高能量的杂质离子被强行打入硅晶格中。这个过程会像“子弹”一样,撞击并破坏原本排列整齐的硅原子晶格,产生大量的空位、间隙原子等缺陷,形成一层非晶层。

  • 退火修复:通过加热,为硅原子提供了足够的能量(热能),使其能够移动并重新排列,回到能量最低的稳定位置(晶格节点上),从而“愈合”这些损伤,恢复单晶的完美结构。这个过程也叫晶格再结晶。

 2. 激活杂质

  • 杂质状态:离子注入后的杂质原子,大部分并不在晶格节点上,而是处于晶格的间隙位置。处于间隙位的杂质原子是无法提供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因此是电学非激活的。

  • 退火激活:在高温下,杂质原子也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能够从间隙位置运动到硅原子空出来的晶格节点上,实现“替位式”掺杂。只有处于替位状态的III族或V族杂质,才能作为受主 或施主 ,起到改变硅导电类型和电阻率的作用。这就是您提到的“激活施主和受主杂质的功能”。

 3. 其他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两个核心作用,退火还有以下重要功能:

  • 促进杂质再分布:在高温下,已经被激活的杂质原子会有一个轻微的扩散运动。通过与“驱入(Drive-in)”工艺相结合,可以精确地控制杂质在硅中的浓度分布和结深(Junction Depth)。

  • 减少界面态密度:在后续的工艺中,例如生长栅氧层后,硅与二氧化硅的界面处存在悬挂键等缺陷,称为界面态。特定的退火工艺(如氢退火)可以钝化这些悬挂键,显著提高器件(尤其是MOSFET)的性能和可靠性。


现代半导体工艺中的退火类型

随着器件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别,对退火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温长时间退火会导致杂质过度扩散,无法形成超浅结。因此,发展出了多种先进的退火技术:

1.  快速热退火

  •     原理:使用高强度灯光或激光在极短时间内(几秒到几十毫秒)将晶圆表面瞬间加热到极高温度(1000°C以上),然后迅速冷却。

  •     优点:既能有效激活杂质和修复损伤,又因为时间极短,最大限度地抑制了杂质的纵向扩散,非常适合制造纳米器件的超浅结。

2.  激光退火

  •     原理:使用脉冲或连续激光扫描晶圆表面,仅在表层极浅区域产生热量。

  •     优点:加热区域极其局部,热预算最低,几乎无扩散,是目前最先进的退火技术之一。

3.  毫秒级退火

  •     原理:如闪光灯退火,加热时间在毫秒级别。

  •     优点:介于RTA和激光退火之间,能在极低热预算下实现几乎100%的杂质激活。


总结

作用
核心机理
对器件的影响
修复晶格损伤
硅原子热运动,重新排列
恢复晶体质量,减少载流子散射,提高迁移率
激活杂质
杂质原子热运动,进入晶格替位
形成有效的施主/受主,控制半导体导电性
控制杂质分布
杂质在高温下扩散
精确控制结深和浓度剖面
降低界面态
钝化界面悬挂键
提高器件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


总而言之,退火是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修复与激活”步骤,它确保了经过高能离子注入等“破坏性”工艺后,硅晶圆能恢复完美的晶体结构,并使掺杂杂质发挥其应有的电学功能,从而制造出高性能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