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封装领域,各类材料因特性与应用场景不同,失效模式和分析检测方法也各有差异。
PCB/PCBA 失效分析
印刷电路板(PCB)作为电子信息产品中承载元器件、传输电路信号的核心载体,其质量优劣与可靠性高低,直接关乎整机设备的性能表现。PCB 常见的失效模式丰富多样,涵盖爆板、分层、短路、起泡、焊接缺陷以及腐蚀迁移等多种类型。 在 PCB 失效检测技术体系中,无损检测占据重要地位。X 射线透视、三维 CT 扫描、扫描声学显微镜(C-SAM)及红外热成像等技术,无需破坏样品,便能精准展现 PCB 内部结构细节,有效识别隐藏缺陷。表面元素剖析则依赖扫描电镜 - 能谱仪(SEM/EDS)、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俄歇电子能谱仪(AES)、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等设备,深入解析材料表面的元素构成与化学状态。热性能研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机械分析(TMA)、热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分析(DMA),配合稳态热流法与激光散射法测定热导率,探究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电性能测试涵盖击穿电压、耐电压、介电常数及电迁移测试等项目,全面评估 PCB 的电气性能表现。而染色渗透检测作为破坏性检测手段,能够进一步揭示材料内部的细微缺陷。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研究致力于通过多元技术手段,提升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能。在服役过程中,元器件易出现开路、短路、漏电、功能失效、电参数波动及性能不稳定等故障。 在失效检测流程里,电学性能检测是关键的初始环节。通过连接性测试、电参数精确测量和功能完整性测试,可快速判断元器件的电气功能是否正常。无损检测借助机械开封、化学开封、激光开封等技术,结合化学腐蚀、等离子腐蚀、机械研磨等去钝化层方法,以及聚焦离子束(FIB)、芯片探针(CP)等微区分析技术,实现对元器件内部结构的精细观察。制样技术为后续分析提供标准样本;光学显微技术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成像技术,从微观层面呈现元器件的表面形貌特征。表面元素分析运用扫描电镜 - 能谱仪(SEM/EDS)、俄歇电子能谱仪(AES)、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等先进工具,准确测定元器件表面的元素成分。此外,X 射线透视、三维成像及反射式扫描声学显微技术(C-SAM)等无损检测方式,能够有效探测元器件内部的缺陷隐患。 金属材料失效分析 金属封装材料的失效诱因繁杂,涉及多个方面,常见的失效模式包括设计不合理、材料本身存在缺陷、铸造工艺出现问题、焊接质量不达标以及热处理操作不当等情况 。这些失效问题会对金属封装材料的性能与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准确找出金属材料失效的根本原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在微观组织分析方面,借助金相分析、X 射线相结构分析、表面残余应力分析以及晶粒度检测等方法,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探寻结构变化与失效之间的关联 。成分分析依赖直读光谱仪、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俄歇电子能谱仪(AES)等专业设备,对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精确测定。X 射线衍射仪(XRD)则在物相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用于确定材料中具体的物相组成。通过 X 射线应力测定仪开展残余应力分析,能够检测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此外,利用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试验机等设备进行机械性能测试,可全面评估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为失效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高分子材料失效分析 高分子材料作为封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封装性能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在实际的电子封装应用场景中,高分子材料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失效问题,其失效表现形式多样,涵盖断裂、开裂、分层、腐蚀、起泡、涂层脱落、变色、磨损等多种类型 。这些失效现象不仅会破坏封装结构的完整性,还可能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影响设备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针对高分子材料的失效检测,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全面且丰富的检测体系。在成分分析领域,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显微共焦拉曼(Raman)光谱仪、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先进仪器协同作用,能够深入剖析材料的化学成分与分子结构 。热分析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机械分析(TMA)、热重分析(TGA)等技术,结合稳态热流法、激光散射法测量导热系数,系统地研究材料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裂解分析采用裂解气相色谱 - 质谱法、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熔融指数测试(MFR)等方法,探究材料的热裂解行为以及分子链结构特点。断口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能谱仪(EDS),对材料断裂后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失效的具体原因。此外,借助硬度计、拉伸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设备开展物理性能测试,能够全面评估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失效分析和材料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复合材料失效分析 复合材料由两种及以上不同性质材料复合而成,凭借高比强度、优异韧性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等显著优势,在封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断裂、变色、腐蚀、机械性能下降等失效现象。 为有效检测复合材料失效问题,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无损检测技术作为重要的初步筛查方法,涵盖射线检测技术(如 X 射线、γ 射线、中子射线检测)、工业 CT、康普顿背散射成像(CST)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穿透法、脉冲反射法、串列法)等,可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发现材料内部缺陷与损伤 。成分分析主要借助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方法,确定材料元素组成 。热分析采用热重分析法(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静态热机械分析法(TMA)等技术,研究材料热稳定性与热机械性能 。对于需要深入观察内部结构的情况,通过金相切片、聚焦离子束(FIB)制样、离子研磨(CP)制样等切片分析的破坏性实验,获取微观层面详细信息。 涂层 / 镀层失效分析 涂层 / 镀层在使用过程中,分层、开裂、腐蚀、起泡、脱落、变色等失效情况较为常见,这些问题会削弱其对基底材料的保护作用,影响产品外观与性能。 在检测手段方面,涂层 / 镀层的无损检测、成分分析、热分析方法与高分子材料检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此外,断口分析利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分析(SEM),细致观察涂层 / 镀层断裂处微观形貌,深入分析失效机理 ;通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测试,评估涂层 / 镀层与基底的结合强度及自身力学性能,为失效原因判断与工艺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