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展示了典型集成电路的剖面结构,自上而下共分三大功能区:
▲ 顶层防护层(Overcoat)
氮化硅保护层(SiN)—— 防潮防刮
氧化硅绝缘层(SiO₂)—— 电气隔离
焊盘开口(Bond Pad Opening)—— 连接外部引脚
▲ 后道工序层(BEOL:Back End Of Line)
金属6-5层(Cu)—— 全局电源/时钟信号
金属4-1层(Cu/Co)—— 局部数据互连
▲ 前道工序层(FEOL:Front End Of Line)
晶体管层(NFET/PFET)—— 开关核心
多晶硅(Poly)—— 电路导线
浅槽隔离(STI)—— 晶体管间绝缘
N阱(N-well)—— 高压器件隔离
前道工序(FEOL) 在裸硅晶圆上直接制造晶体管,如同城市的地基建设:
结构 | ||
---|---|---|
浅槽隔离(STI) | ||
深N阱 | ||
晶体管沟道 | ||
多晶硅栅 | ||
硅化物阻挡层 |
技术突破:
应变硅技术:在PMOS源漏区嵌入SiGe,空穴迁移率提升40%;
高k金属栅:HfO₂替代SiO₂,栅极漏电流降低1000倍。
1. 金属互连层(Metal 1-6)
铜互连(Cu)替代铝,电阻降低37%;钴镶边(Co Liner)抑制电迁移,寿命提升10倍。Metal 1:晶体管直接连接(线宽10-20 nm);Metal 4:模块间互连(如CPU与缓存);Metal 6:全局电源网络(厚度1 μm,载流>1A)。
2. 堆叠电容(MIM Capacitor)结构
TaN-绝缘层(Al₂O₃)-TaN“三明治”;作用:为模拟电路(如PLL)提供稳定电荷;密度:5 fF/μm²,占面积仅为传统MOS电容的1/5。
3. 通孔(Via)与沟槽(Trench)
双大马士革工艺:同步刻蚀通孔+导线槽,铜一步填充;深宽比极限:3 nm节点达5:1,ALD沉积2 nm钽阻挡层。
氧化硅覆盖层(Overcoat Oxide)阻挡湿气腐蚀;
氮化硅密封层(Overcoat Nitride)抗划伤强度抵御封装应力;
焊盘开口(Bond Pad Opening)激光开窗露出铝焊盘。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