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芯片封装】从三根引线到 3D 堆叠,微电子封装 70 年进化史
【芯片封装】从三根引线到 3D 堆叠,微电子封装 70 年进化史
昨天 10:36   浏览:169   来源:小萍子

你手里手机芯片的封装,可能比指甲盖还小,但 70 多年前,第一只晶体管的封装却是 “金属玻璃壳 + 三根引线” 的大块头。很多人觉得封装只是给芯片套个壳,却不知道它是芯片性能的隐形支撑—— 没有适配的封装,再先进的芯片也无法接入电路,甚至会因散热、信号损耗问题发挥失常。


一、初创期(1947-1960s)

1947 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第一只晶体管,微电子封装才算真正 “诞生”。当时的需求很简单:让 tiny 的晶体管能焊接到电路上,还要防污染、固定位置。于是第一代封装 ——TO 型金属玻璃封装出现了:金属底座固定芯片,三根引线引出电流,玻璃绝缘层隔绝外界,体积大概有一节 5 号电池的 1/3。

但随着芯片从 “单个晶体管” 走向 “集成化”,封装也得跟着升级。1958 年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中小规模 IC开始出现,晶体管集成数量从几个涨到上千个,I/O 引脚也从 3 根变成十几根 ——TO 型的 3 根引线根本不够用。

1960 年代,双列直插式封装(DIP)横空出世,彻底解决了 “多引线” 难题。它把引线排成两列,陶瓷基底保证散热和绝缘,I/O 引脚从 4 根做到 64 根,完美适配中小规模 IC。后来又出现塑料 DIP,成本直接降了 70%,还能批量生产,迅速成为 70 年代的 “主流封装”—— 你家里老收音机、早期电脑里的芯片,大多是这种两排引脚的 DIP 封装,直到现在,一些简单的工业控制芯片还在沿用。

图片

二、发展期(1970s-1980s)

1970 年代,芯片进入大规模 IC(LSI)时代,一个硅片能集成上万到数十万个晶体管,甚至能实现计算器、微型处理器的功能。但问题来了:传统 DIP 封装是插装式,引脚要穿过电路板,不仅占空间,还限制了电路的集成密度 —— 一块电路板上插满 DIP 芯片,根本做不大规模。

这时,电子组装技术的 “革命” 来了 —— 表面贴装技术(SMT)出现:芯片不用插针,直接贴在电路板表面,效率和密度大幅提升。而封装必须跟着 “改头换面”,于是一批表面贴装封装应运而生:

LCCC(无引线陶瓷芯片载体):没有外伸引线,靠陶瓷基底的焊盘贴装,体积比 DIP 小一半,适合高频电路;

PLCC(塑料短引线芯片载体):引线向内弯曲,像个 “小方盒”,能贴装在电路板两面,密度再升一级;

QFP(四边扁平引线封装):引线从四边引出,间距最小做到 0.3mm,I/O 引脚最多达 240 根,成了 80 年代的明星封装—— 早期的 PC 主板 CPU、显卡芯片,用的都是 QFP 封装。

还有飞利浦发明的 SOP,其实是 DIP 的贴装版,引脚从两排变成小短腿,适配中小规模 IC 的 SMT 需求,成本低、易生产,至今仍是消费电子里的常客。

三、突破期(1990s)

1990 年代,芯片进入超大规模 IC(VLSI)时代,集成晶体管数突破千万,I/O 引脚也超过 1000 根。这时候,QFP 的四边引线走到了极限 —— 引线间距再小,也塞不下上千根引脚,而且引线太细容易断,焊接良率骤降。

封装必须换个思路,从周边引线改成面阵引线。1990 年代初,球栅阵列封装(BGA)诞生了 —— 它不在四边做引线,而是在封装底部做满微小的锡球,通过锡球与电路板连接。这种设计的优势太明显:I/O 引脚能轻松做到数百甚至上千根,锡球焊接可靠性高,还能通过增加锡球密度适配更高集成度的芯片。

但另一个老问题还没解决:封装比芯片大太多。比如 40 引脚的 DIP,封装面积是芯片的 85 倍;即使是 QFP,208 引脚的封装面积还是芯片的 7.8 倍 —— 这对追求 “轻薄小” 的便携设备来说,太不友好。

于是,芯片尺寸封装(CSP)出现了:封装面积与芯片面积之比≤1.2:1,几乎和芯片一样大。美国的 μBGA、日本的 CSP 本质都是同一类技术,比如一颗 10mm² 的芯片,CSP 封装只要 12mm²,比 QFP 的 78mm² 小太多。CSP 的出现,彻底解决了 “芯片小、封装大” 的长期矛盾,直接推动了手机、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的爆发。

四、集成期(21 世纪至今)

进入 21 世纪,芯片需求不再是 “单个性能强”,而是多芯片协同高效—— 比如手机 SoC 需要 CPU、GPU、内存、射频芯片一起工作,传统 “单芯片封装 + 电路板互连” 的方式,信号延迟大、功耗高。

于是,多芯片组件(MCM)出现了:把多个未封装的芯片贴装在多层布线基板上,互连后整体封装,相当于把 “多个芯片的系统” 装进一个封装里。比如早期的服务器 CPU,就是用 MCM 封装把多个计算核心集成在一起,性能比单芯片提升数倍。

但 MCM 还是平面集成,面积仍有局限。这时候,3D 封装来了 —— 把芯片在纵向上堆叠,比如内存芯片叠 3 层、5 层,甚至把 CPU 和内存 “上下叠放”,通过硅通孔(TSV)实现芯片间的直接互连。3D 封装的优势是面积不增,性能翻倍:比如手机里的存储芯片,通过 3D 堆叠,16 层的 NAND 闪存容量比单层大 16 倍,体积却没变。

现在,封装已经从单个芯片的保护壳变成系统级集成平台—— 比如台积电的 CoWoS 封装,能把 CPU、GPU、HBM 内存、I/O 芯片集成在一个封装里,支撑 AI 芯片的超高算力;英特尔的 Foveros 3D 封装,通过 TSV 实现芯片 “立体互连”,延迟比传统互连降低 90%。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