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晶体管刻蚀技术
晶体管刻蚀技术
昨天 09:22   浏览:88   来源:小萍子
晶体管的制作过程涉及多种复杂工艺,其中刻蚀工艺尤为关键。刻蚀工艺是在光刻后通过去除材料的特定部分来形成所需的结构和图案。本文将介绍CMOS结构中的主要刻蚀工艺、所用气体。




CMOS结构中的主要刻蚀工艺




1.1 浅层沟道隔离刻蚀


用于在硅衬底上刻出数道沟渠以隔离各个器件。常用气体包括CF4、CHF3、C2F6等,这些气体能够与硅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各向异性的刻蚀。刻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控制速率和均匀性,以确保沟道深度一致,并防止侧壁粗糙度增加影响后续工艺步骤。


图片


图片


1.2 栅极刻蚀


用于形成器件栅极形成。栅极材料在28纳米及以上节点通常为多晶硅与调节功函数的金属。主要反应气体为Cl2/HBr或SF6/CH2F2。通过调节反应气体的比例用量调整栅极的侧壁角和关键尺寸。刻蚀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侧壁角度以确保栅极电学特性,同时保持均匀性,特别是在晶圆边缘区域避免良率损失。还需精确控制刻蚀终点,防止过度刻蚀导致器件失效。


图片


1.3 侧墙刻蚀


在栅极两侧形成薄膜以隔绝源、漏区。一般使用ALD沉积氧化硅和氮化硅膜层,然后利用刻蚀去除源、漏区表面的氮化硅。通常选用CH2F2和O2参与反应进行主刻蚀和过刻蚀。此过程中保持侧墙的高度和宽度不变。控制刻蚀速率避免底层材料损伤,确保侧墙完整。


图片

1.4 钨接触孔刻蚀


用于形成连接栅极和源、漏区到金属层的通孔。常用气体包括Cl2、BCl3和O2。高深宽比刻蚀需要强纵向轰击能力。控制通孔临界尺寸和深度确保上下口尺寸稳定,防止刻蚀速率波动引起通孔异常。确保纵向贯通避免因光刻Overlay偏移导致栅极源漏连接短路。


图片

1.5 铜通孔刻蚀


形成纵向金属层互连通孔。分为先沟槽后通孔和先通孔后沟槽两种工艺。对于先沟槽后通孔工艺,主要刻蚀气体为Cl2和BCl3;对于先通孔后沟槽工艺,底部抗反射涂层打开、主刻蚀和过刻蚀三步组成,需要较强的纵向轰击能力。硬掩模较薄时,需注意防止生成物在反应腔壁积累,要求设备具有自清洁功能。控制刻蚀速率和均匀性确保通孔质量和可靠性。


图片


1.5 介质沟槽刻蚀


用于形成金属层之间的连接通道。常用气体包括C4F8、CO、Ar等,用于形成沟槽。控制沟槽深度和宽度确保其与设计规格一致,避免侧壁粗糙度增加影响后续填充工艺,并确保沟槽底部平整以便于后续的大马士革工艺的进行。


图片



刻蚀工艺中的关键因素




  • 气体选择:不同工艺对气体的选择非常严格,直接影响刻蚀效果。例如,Cl2常用于金属刻蚀,而SF6适用于硅的各向异性刻蚀。


  • 刻蚀速率控制:必须保持一致以确保整个晶圆上的结构均匀。任何速率波动都可能导致器件性能不一致。


  • 侧壁角度控制:特别是对于栅极和侧墙刻蚀,侧壁角度直接影响器件电学特性,因此需要精确控制。


  • 刻蚀终点检测:准确判断刻蚀终点可以防止过度刻蚀,保护下层材料不受损害。


  • 副产物去除:某些气体反应会产生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可能沉积在反应腔内或污染晶圆,影响刻蚀质量和设备寿命。


图片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