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Poly Protrusion:藏在栅边缘的秘密
Poly Protrusion:藏在栅边缘的秘密
7 小时前   浏览:44   来源:小萍子

一、背景:从“理想栅”到“真实结构”的距离


在MOSFET的理论模型中,我们通常假设多晶硅栅(poly gate)正好位于沟道上方,栅氧化层(gate oxide)与沟道区完美对齐,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场分布对称且均匀。


但在真实工艺中,这种理想边界并不会存在。在刻蚀、氧化、沉积、离子注入、再生长(reoxidation)等步骤中,栅边缘往往会出现细微的形貌特征,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poly protrusion(多晶硅凸出)


这个“凸出”虽然尺寸往往只有几纳米到十几纳米,但它对器件的电气特性、可靠性以及短沟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 SCE)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什么是 Poly Protrusion?


Poly protrusion 是指:


在MOS结构中,poly gate相对于栅氧化层和active区边界,向源/漏 extension 区延伸出来的一小段多晶硅区域。


意味着:


  • Poly并非严格停在active边界;


  • 它“探”进了LDD或extension区域;


  • 这个区域的下方仍然有轻微的氧化层,但厚度、界面状态与沟道下方并不完全一致。




三、形成机理:它不是设计,而是“工艺的自然结果”


Poly protrusion的出现与多个关键制程步骤有关:


1. Poly刻蚀(Etch)阶段


  • 在刻蚀poly gate时,使用的是Cl₂/HBr/O₂等气体体系;
  • 由于氧化层(SiO₂)与poly的刻蚀选择比有限;
  • 边缘会形成轻微侧向残留(lateral overetch或underetch);
  • 造成poly边缘相对于active区“伸出”数纳米。

 

2. Gate reoxidation(栅氧化再生长)


  • Etch后的poly表面容易吸附残留杂质;
  • 工艺会在poly侧壁上进行一次轻微氧化以钝化;
  • 这时氧化层厚度在poly边缘变厚,使得poly看起来“埋进”oxide里;
  • 实际在形貌上形成凸出效果。


3. LDD/Extension离子注入阶段


  • 注入时,poly作为屏蔽结构;
  • 凸出的poly会改变离子进入沟道边缘的角度与分布;
  • 最终在源漏extension掺杂中形成非对称的电场梯度。




四、Poly Protrusion 的物理作用与影响


下面从器件物理角度详细解释它的作用。




1. 改善短沟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 SCE)


短沟道效应的本质是:


当沟道变短时,源漏的电场相互干扰,使得沟道势垒降低,阈值电压(Vth)下降,漏电流上升。


Poly protrusion 通过向源漏延伸几纳米,相当于:


  • 在源漏边缘增加了一段受栅控制的弱沟道区;
  • 实际“有效沟道长度”略有增加;
  • 屏蔽了部分源漏电场耦合。


结果


  • 阈值电压 roll-off 减缓;
  • DIBL(Drain Induced Barrier Lowering)降低;
  • 器件短沟道控制增强。




2. 优化电场分布,减少热载流子效应(HCI)


HCI 效应通常发生在栅边缘的高电场区域。Poly protrusion 的存在使得栅电场分布更平滑:


  • 凸出的poly下方形成“缓冲区”,电场峰值减弱;
  • 载流子加速过程更缓,碰撞电离概率降低;
  • 减少界面态生成与阱区损伤。


结果


器件可靠性提升,阈值漂移速率降低。




3. 调节 Gate-to-Source/Drain 重叠电容(Cov)


Poly protrusion 的延伸使得栅与源漏之间的重叠面积略有增加。


这会带来两个相对对立的影响:



项目



影响



正面效果



改善SCE、增强栅控能力



负面效果



增大寄生电容,降低开关速度



在高性能逻辑电路中(如CPU逻辑单元),可能希望protrusion尽量小以提升速度;然而在高可靠性应用中(如SRAM、模拟电路),则希望保留一定长度以提升阈值稳定性。




4. 匹配性与对称性问题


在模拟电路(如差分对输入级)中,如果poly protrusion在左右晶体管上不一致,会造成:


  • 阈值电压 mismatch;
  • gm 不平衡;
  • 输入offset电压偏移。


因此在layout设计中,通常会通过:


  • 双向对称poly绘制;
  • Dummy poly结构;
  • 精确CMP厚度控制来保证protrusion一致性。




五、在先进制程中的延伸:FinFET 与 GAA 中的“3D Protrusion”


在FinFET中虽然栅结构从平面变为环绕式栅(wrap-around gate),但类似的“protrusion”效应依然存在:


  • Fin顶部与侧壁的氧化速率不同;
  • 栅金属(或多晶硅)在三维刻蚀中存在形貌偏差;
  • 在源漏fin肩部仍会形成effective protrusion。


在GAA(Gate-All-Around)结构中,类似效应体现在:


Gate metal包裹纳米线(nanosheet)时的延伸长度(gate overlap region)。

在先进制程中,这种延伸往往成为精准调节阈值电压、控制短沟道效应的重要参数




六、学芯屋总结:一个微小结构的“大作用”



作用方向



效果



备注



有效沟道长度



稍微增加



改善短沟道效应



电场分布



更平滑



减少热载流子损伤



阈值电压



稍上升



稳定性增强



重叠电容



稍增加



速度略降



匹配性



取决于对称性



模拟电路尤为敏感



Poly protrusion 是半导体制造中一个“工艺生成、性能优化”的细节,它以纳米级的延伸,换来的是器件的可靠性与短沟道控制。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