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材是阻抗控制的基础,其一致性直接影响最终结果。
介电常数 (Dk 或 εᵣ)
树脂含量波动:半固化片(PP)和芯板中的树脂与玻璃布比例存在公差。
玻璃布样式:不同的玻璃布(如1080、2116、7628)其Dk值和压合后的厚度都不同。
固化程度:压合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会影响材料的固化程度,从而轻微改变Dk值。
批次一致性:不同批次的基材,其Dk值可能存在微小差异。
影响:阻抗与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Dk值越高,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介质厚度 (H)
芯板厚度公差:采购的芯板本身有厚度公差(如±10%)。
半固化片流胶与压合:压合过程中,半固化片的树脂流动、填充及最终压合厚度存在波动。层数越多,累积公差越大。
层压参数:压机的升温速率、压力曲线等都会影响最终的介质层厚度。
影响:对于微带线,阻抗与介质厚度成正比;对于带状线,阻抗与上下介质层的厚度密切相关。厚度增加,阻抗升高。
加工波动来源:
这个工序决定了导体的宽度和形状。
导线宽度 (W)
底片对位与曝光:曝光机的对位精度和曝光能量会影响图形转移的精度。
蚀刻因子:蚀刻是纵向和横向同时进行的。蚀刻药水的浓度、温度和喷淋压力会影响“侧蚀”量,导致实际线宽与设计值有偏差。这是导致阻抗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铜厚影响:初始铜厚越厚,在蚀刻到目标线宽时,侧蚀量会更大,导致梯形截面,影响阻抗。
影响:阻抗与线宽成反比。线宽越宽,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导线横截面形状
蚀刻工艺:如前所述,侧蚀是形成梯形截面的主要原因。
电镀均匀性:电镀可能使铜线顶部呈圆弧形,而非平坦。
影响:理想的矩形在实际中通常是梯形。梯形的上底宽度和下底宽度不同,会影响阻抗计算的准确性。
加工波动来源:
成品铜厚 (T)
初始基铜厚度:有1/3 oz, 1/2 oz, 1 oz等标准厚度,各有公差。
电镀加厚:图形电镀会使线路铜厚增加,电镀的均匀性(板边与中心、密集与稀疏区域)会导致铜厚不一致。
表面处理:如电镀镍金、沉金、沉锡等,会在原始铜线上增加一层或多层金属,这些金属的厚度和导电性会改变传输线的有效高度和损耗,从而影响阻抗。
影响:阻抗与铜厚成反比。铜厚越厚,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阻焊/绿油 (Soldermask)
涂覆厚度与均匀性:阻焊层的厚度不均匀会影响其对阻抗影响的一致性。
覆盖精度:阻焊开窗的精度,可能导致阻焊覆盖到本应裸露的线上,或该覆盖的地方未覆盖。
影响:阻焊层覆盖在传输线上方,其介电常数(通常Dk≈3.8)高于空气(Dk=1),会降低传输线的阻抗。通常会使阻抗下降2-4Ω。
加工波动来源:
多层板对准精度
影响:对于带状线,如果上下参考层发生错位,会导致传输线与参考层之间的耦合不对称,从而引起阻抗和共模噪声的变化。
加工波动来源:层压时各层芯板与PP的对位偏差。
介质厚度 (H) | ||
介电常数 (Dk) | ||
线宽 (W) | ||
铜厚 (T) | ||
阻焊层 | ||
对位精度 |
为了应对这些波动,专业的PCB板厂会采取以下措施:
工艺补偿:根据自身的工艺能力(如平均侧蚀量、平均压合厚度),在设计端提供的阻抗要求基础上,对线宽和介质层厚度进行微调。例如,如果知道蚀刻会使线宽变细2μm,板厂会在制作底片时将线宽加宽2μm。
使用先进设备:采用高对位精度的曝光机、均匀性好的电镀线和自动化的压机。
严格的过程控制(SPC):对来料(铜箔、半固化片)进行检验,并监控关键工序参数(如蚀刻速率、电镀电流密度)。
阻抗测试:在交付前,会使用时域反射计(TDR) 在板的测试条上实测阻抗值,以验证其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与板厂充分沟通:在设计前就咨询板厂的阻抗控制能力(如±10%或±5%),并获取他们推荐的层叠结构和补偿参数。
提供清晰的阻抗要求:在Gerber文件和制板说明中明确标出需要控制阻抗的线路、目标值及参考层。
留有余量:在高速设计中,考虑最坏情况下的阻抗波动。
指定材料:在要求严格的场景下,可以指定使用知名品牌、Dk值稳定且公差小的材料(如Isola、Rogers等)。
总之,PCB的阻抗控制是一个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系统工程,深刻理解板厂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是实现高质量、高性能PCB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