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半导体芯片中的互连层次
半导体芯片中的互连层次
4 天前   浏览:178   来源:小萍子

在半导体芯片中,数十亿晶体管需要通过金属互连线(Interconnect)连接成复杂电路。随着制程进入纳米级,互连线的层次化设计成为平衡性能、功耗与集成度的关键。芯片中的互连线按长度、功能及材料分为多个层级,从全局电源网络到晶体管间的纳米级连接,每一层都有独特的设计考量。

图片

全局互连(Global Wires)层级范围:通常为最高层金属(如M8、M9),最多2层。长度:5-10 mm,覆盖整个芯片区域。功能传输电源(Vdd)、地线(GND)及全局时钟信号。材料采用掺氟硅酸盐玻璃(FSG,k≈3.5)或传统氧化物(SiO₂,k≈3.9)作为绝缘介质,铜(Cu)为导体。设计优势高层金属厚度可达1-3 μm,电流承载能力是低层金属的2-3倍,适合大电流传输。

图片


半全局互连(Semi-Global Wires)

层级范围:中间层金属(如M4-M7),最多4层。长度:0.5-5 mm,连接不同功能模块(如CPU核心与缓存)。材料:绝缘介质为碳掺杂硅氧化物(CDO,k≈2.8-3.2),铜互连搭配氮化钽(TaN)阻挡层。性能优化:CDO的碳掺杂降低介电常数,减少信号串扰,同时保持机械强度。

图片


中间互连(Intermediate Wires)

层级范围:低层金属(如M2-M3),最多5层。长度:<100 μm,实现模块内局部连接。材料:同样使用CDO介质,铜互连需更薄的阻挡层(1-2 nm TaN)。工艺挑战:深宽比>5:1的通孔需原子层沉积(ALD)铜籽晶层,避免电镀空洞。

图片

局部互连(M1 & Contacts)

层级范围:最底层金属(M1),直接连接晶体管源/漏极。长度:<50 μm,纳米级线宽(10-20 nm)。材料:CDO介质,钴(Co)或钌(Ru)逐步替代铜,减少电阻飙升问题。关键技术:选择性外延填充接触孔,结合化学机械抛光(CMP)确保平坦化。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