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解耦等离子体氮化(DPN)技术通过向氧化层精准注入氮原子,构建出一道“纳米防盗网”,既堵住了电子泄漏的通道,又为芯片性能开辟新径。
DPN(Decoupled Plasma Nitridation,解耦等离子体氮化)是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核心原理是将氮原子以可控方式注入栅极氧化层,形成富氮界面。与传统热氮化不同,DPN的“解耦”特性体现在:
能量解耦:等离子体能量独立控制(通常100-500W),避免高能粒子损伤硅衬底。
空间解耦:通过磁场约束等离子体,使氮原子主要富集在氧化层上表面而非硅/氧化物界面,保护载流子迁移率。
关键技术指标:
氮浓度:精准控制在5-10原子百分比(超过15%会引发界面缺陷)。
厚度极限:可实现≤10埃(1纳米)的超薄膜处理,是5nm以下节点的必备工艺。
以28nm HKMG(高k金属栅)工艺为例,DPN的关键步骤如下:
氧化层生长
在硅衬底上ISSG生长一层较薄二氧化硅层,作为氮化基底。
等离子体氮化
气体环境:通入N₂/HN3(主气体)、Ar(稀释气体),压力35-70 mTorr。等离子激活:射频电源(200-600W)电离气体,生成高活性氮离子(N⁺)。氮渗透:氮离子穿透SiO₂表层,在距上表面0.5 nm内形成富氮区。
氮化后退火(PNA)
在同一真空腔体内快速退火(600-800℃),驱动氮原子均匀扩散,修复晶格损伤,并下降界面态的密度。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