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芯片制造:DPN等离子体氮化
芯片制造:DPN等离子体氮化
2025年06月10日 09:33   浏览:168   来源:小萍子
本文介绍了芯片制造中的等离子氮化工艺


在5纳米以下的芯片制程中,晶体管栅极介质层的厚度已缩至1纳米以下(约5个原子层)。此时,传统二氧化硅(SiO₂)如同漏水的薄纱,电子隧穿导致的漏电功耗可占总功耗的40%


解耦等离子体氮化(DPN)技术通过向氧化层精准注入氮原子,构建出一道“纳米防盗网”,既堵住了电子泄漏的通道,又为芯片性能开辟新径。


图片


一、什么是DPN?


DPN(Decoupled Plasma Nitridation,解耦等离子体氮化)是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核心原理是将氮原子以可控方式注入栅极氧化层,形成富氮界面。与传统热氮化不同,DPN的“解耦”特性体现在:


能量解耦:等离子体能量独立控制(通常100-500W),避免高能粒子损伤硅衬底


空间解耦:通过磁场约束等离子体,使氮原子主要富集在氧化层上表面而非硅/氧化物界面,保护载流子迁移率


关键技术指标


氮浓度:精准控制在5-10原子百分比(超过15%会引发界面缺陷)


厚度极限:可实现≤10埃(1纳米)的超薄膜处理,是5nm以下节点的必备工艺


图片


二、DPN工艺流程


以28nm HKMG(高k金属栅)工艺为例,DPN的关键步骤如下:


氧化层生长


在硅衬底上ISSG生长一层较薄二氧化硅层,作为氮化基底


等离子体氮化


气体环境:通入N₂/HN3(主气体)、Ar(稀释气体),压力35-70 mTorr。等离子激活:射频电源(200-600W)电离气体,生成高活性氮离子(N⁺)。氮渗透:氮离子穿透SiO₂表层,在距上表面0.5 nm内形成富氮区


氮化后退火(PNA)


同一真空腔体内快速退火(600-800℃),驱动氮原子均匀扩散,修复晶格损伤,并下降界面态的密度。


图片


三、DPN在栅极氮化中的四大作用


1. 提高介电常数(k值):氮原子替换SiO₂中的氧原子后,形成Si-N键(极性高于Si-O键),使k值从3.9提升至4.5-7.0。同等电容下,物理厚度可增加20%,直接抑制量子隧穿效应

图片


2. 抑制栅极漏电流:在1 nm氧化层中,DPN掺氮使漏电流从1000 A/cm²降至10 A/cm²(降低99%)。原理在于氮原子抬高了SiO₂的导带能垒,电子需更高能量才能隧穿

3. 阻挡掺杂剂扩散:PMOS栅极的硼原子易穿透SiO₂导致阈值电压漂移。氮化层如同“原子滤网”,使硼扩散系数降低10³倍,保障器件长期稳定性

4. 优化界面态:通过控制氮峰值位置(距界面>0.3 nm),避免氮原子破坏硅悬挂键,保持电子迁移率较大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