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级封装(Wafer Level Packaging,简称 WLP)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先进封装技术,正以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逐渐改变着半导体封装领域的格局。本文将深入解读晶圆级封装,看看这项技术究竟有何优缺点,又为何可靠。
希望常见面的话,点击上方即刻关注,设为星标!
一、晶圆级封装可靠性的关键要素
当谈到晶圆级封装技术时,可靠性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封装厂来说,向用户提供完备的可靠性资料是基本责任;要是没提供,用户可得主动向封装制造厂索取。这些资料里,焊点的典型失效机理、可靠性试验条件都是关键内容。像焊料疲劳、锈蚀、电迁移等,就是焊点失效机理的典型代表。以焊料疲劳为例,在芯片工作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焊点会不断受到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疲劳裂纹,最终导致焊点失效 。
不同用户对可靠性试验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就拿手机电话的热循环测试来说,有的用户要求在 -40℃~125℃的温度区间内循环 500 次,而另一些用户则要求 0~100℃、800 次循环 。再比如 DRAM - SRAM,常见要求是 -40℃~100℃、600 - 1000 次循环。所以,封装厂得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试验与研究,确定最常见的失效机理,提供详细的试验条件资料。
二、晶圆级封装的显著优点
1.超高封装效率与低成本
晶圆级封装的加工过程决定了它有着超高的封装效率。它是在整个晶圆上完成封装操作的,一次能对一个或多个晶圆同时加工。在保证成品率的前提下,晶圆直径越大,加工效率就越高,单个元器件的封装成本也就越低。比如 300mm(12 英寸)直径的硅晶圆,面积比 200mm(8 英寸)圆片大一倍还多,前者单个管芯的加工成本能比后者低不少 。这就好比批量生产东西,量大了,平摊下来的成本自然就降了,对于大规模生产芯片的厂商来说,吸引力巨大。
2.“轻、薄、短、小” 的特性
晶圆级封装完美融合了倒装芯片封装(FCP)和芯片尺寸封装(CSP)“轻、薄、短、小” 的优点。一方面,WLP 直接从晶圆切割分离而来,引出端不会横向超出管芯外形,所以封装在印制板上所占面积基本等于管芯面积,封装效率接近 1 。也正因如此,它被称为晶圆级 - 芯片尺寸封装(WL - CSP),是 CSP 里的重要类型。
另一方面,WLP 一级封装内不能用传统的引线键合(WB),而是直接从管芯焊盘制作 I/O 引出端,把管芯上窄节距、密排列的焊盘再分布成封装上面阵列的 I/O 焊盘。这样一来,I/O 引出端都在芯片有源器件面,在印制电路板(PCB)上都是 “面向下倒装焊”,属于倒装芯片(FC)或倒装芯片封装(FCP)的一种 。和单纯的倒装芯片不同,WLP 是一级封装,多数带有再分层或一级封装结构。它的封装外形小巧,在 PCB 上所占面积和芯片差不多;厚度也很薄,通常就是芯片厚度加上焊凸点高度,或者再加上单面的薄膜塑包封、液体树脂滴封,高度一般在 0.4 - 1.2mm ;质量轻,外引出端引线短,能大幅提升整机的封装密度。这些特点让它特别适合便携式电子装置,像手提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毕竟这类设备都追求小巧轻薄。
3.优异的电、热性能
WLP 从芯片上的 I/O 焊盘到封装引出端的距离很短,这使得引线电感、引线电阻等寄生参数变得很小 。而且引出端焊盘都在芯片下方,这种结构让它的电性能十分出色,信号传输的损耗小、速度快。在热性能方面,较短的路径也有利于热量传导,能更高效地把芯片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避免芯片过热影响性能和寿命。对于高性能芯片,比如手机处理器、电脑 CPU 等,良好的电、热性能至关重要。
4.成熟工艺与易推广性
制作 WLP 的工艺技术大多是早就存在的,像溅射、光刻、芯片上多层布线、电镀、植球、分割等 。虽然需要根据 WLP 的特点做些改进,以适应厚胶光刻、厚膜电镀、芯片上引线再分布、窄节距植球等要求,但总体来说,技术门槛相对没那么高。并且,WLP 符合表面贴装技术(SMT)的发展潮流,可以直接使用当前标准的 SMT 进行二级封装,对于二级封装用户来说,不需要重新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去改变生产工艺,很容易接受,这也为它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
三、晶圆级封装的局限性
1.出端数量受限
由于 WLP 的所有外引出端都只能分布在管芯有源面一侧的面内,无法扩展到管芯外形之外,这就导致它的外引出端数量不可能太多。一般来说,采用焊凸点(或焊球)的 I/O 数在 4 - 100,采用金凸点以 FC 形式直接键合的 I/O 数在 8 - 400 。对于一些功能复杂、需要大量引脚连接的芯片,比如高端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WLP 的引出端数量就不够用了,这大大限制了它在部分领域的应用。
2.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晶圆级封装在具体结构形式、封装工艺、支撑设备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不同厂商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不太一样,这就导致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规范。没有标准化,就会增加产品开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难度,也不利于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兼容和互换,影响了 WLP 的快速推广。比如,不同厂家生产的 WLP 芯片,在引脚间距、封装尺寸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给下游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3.靠性数据积累不足
尽管 WLP 发展迅速,但相比一些传统封装技术,它的可靠性数据积累还比较有限 。前面咱们也提到了可靠性对封装技术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可靠性数据,用户在选择时就会有所顾虑,不敢轻易大规模使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WLP 需要积累更多长期、全面的可靠性数据,才能获得用户的信任。
4.本优化仍有空间
虽然 WLP 在大规模生产时能降低单个元器件的封装成本,但目前在一些环节上,成本仍然较高 。比如,为了满足 WLP 的工艺要求,对设备和材料的精度、质量要求都比较高,这就增加了设备采购和材料成本;而且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还在不断完善,可能会出现一些工艺不稳定、良率不高的情况,也会导致成本上升。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是 WLP 实现更广泛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