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制造领域,BGA(球栅阵列)封装技术应用广泛,但面临机械应力、热应力等挑战,底部填充胶(Underfill)成为提升其可靠性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 BGA 底部填充胶的性能、应用案例、使用注意事项、工艺要求及行业研究报告。
BGA 在部分应用中通常不进行底部填充,像一些对机械应力要求不高的场景,其较大的焊球尺寸和较高的引脚间距已能满足基本可靠性需求,且填充后会增加返工难度,还可能影响散热片的安装。但在手机、光学模块等产品中,对于 Flip Chips 和 CSPs 这类元件,底部填充胶必不可少。因为 Flip Chip 不填充时可靠性差,细间距 CSP 若不填充也极易快速失效,底部填充胶能有效缓解焊点应力和应变,增强连接稳定性。
底部填充胶分为不可返工和可返工两种配方。不可返工的底部填充胶(如二氧化硅填充型)具有低离子含量、高附着力、低热膨胀系数(CTE,20 - 30ppm/°C)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特点,能显著提高长期可靠性和互连机械强度,尤其适用于改善温度循环(ATC)性能。可返工的底部填充胶 CTE 较高(>50ppm/°C),主要用于增强抗冲击性能,不过其存在较高空洞倾向,使用时基板需加热到 80°C 以上才能保证良好流动性。
在某知名品牌智能手机的主板制造中,大量采用底部填充胶技术。对于其中的 CSP 芯片,使用不可返工的底部填充胶,经过严苛的温度循环测试(-40°C 至 125°C,1000 次循环)后,芯片与基板的连接依然稳定,大大降低了因热应力导致的焊点失效概率,使手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同时,在手机跌落测试(从 1.5 米高度自由落体至坚硬地面,100 次测试)中,填充底部填充胶的 BGA 组件表现出色,焊点裂纹出现概率明显降低,有效减少了因跌落造成的故障。
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中的 BGA 芯片,由于工作环境复杂,对可靠性要求极高。采用了具有高耐热性和良好抗振性能的底部填充胶。在高温(150°C)、高湿度(85% RH)以及强烈振动(振动频率 5 - 2000Hz,加速度 5g)的模拟汽车运行环境下进行测试,经过 500 小时的连续运行后,BGA 芯片的焊点未出现任何失效迹象,确保了 ECU 在恶劣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保障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底部填充胶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至关重要。例如,助焊剂残留可能影响底部填充胶的性能,降低 ATC 或跌落测试的表现。在实际生产中,必须确保底部填充胶与所使用的阻焊层、助焊剂等材料兼容,避免出现附着力下降、空洞增多等问题。
点胶量控制
固化温度和时间
基板表面的清洁度对底部填充胶的附着力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底部填充胶工艺前,基板表面的有机物残留量应低于 50μg/cm²,金属离子残留量低于 10ppm,以确保底部填充胶能够充分附着在基板上。
点胶设备
固化设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随着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对 BGA 封装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未来 5 年全球 BGA 底部填充胶市场规模将以每年 8% - 10% 的速度增长。在不同行业中,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将成为底部填充胶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行业内对于底部填充胶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可靠性、低 CTE、快速固化以及良好的返工性能成为研发的重点方向。
BGA 底部填充胶在电子制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选择底部填充胶类型,严格控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工艺要求,能够有效提升 BGA 封装的可靠性,满足不同行业对电子设备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需求。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底部填充胶技术也将持续创新,为电子制造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