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半导体材料分类
半导体材料分类
2 小时前   浏览:6   来源:小萍子

本文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分类


半导体材料指导电性能介于金属与绝缘体之间的固体材料。多数半导体材料由元素周期表中 Ⅱ、Ⅲ、Ⅳ、Ⅵ 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具体元素构成如图 1 所示。其中,Ⅳ 族元素是最常见的单质半导体材料来源,也是制造集成电路(IC)芯片的核心基础。由于不同半导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差异,其材料特性也各不相同。


图片


半导体材料具有若干固有特性,这些特性被称为半导体的特性参数,主要包括禁带宽度、电阻率、载流子迁移率、非平衡载流子寿命等。这些参数不仅能区分半导体材料与非半导体材料,还能清晰体现不同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特性差异。下文将结合化学组成与应用发展历程,介绍几类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及其特性参数。


单质半导体


半导体材料是集成电路器件的核心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单质半导体为硅(Si)与锗(Ge)。硅与锗的晶体结构,与金刚石(Ⅳ 族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之一)及灰锡(一种零隙半导体,又称锡的该形态为灰锡)的晶体结构一致。在该晶体结构中,每个原子被 4 个相邻原子包围(即 4 次配位),进而构成四面体结构。这类以四面体结构为基础的半导体,已成为电子产业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支撑。


元素周期表中 Ⅴ 族与 Ⅵ 族的部分单质同样属于半导体,例如磷(P)、硫(S)、硒(Se)与碲(Te)。这些单质晶体中,原子的配位方式各不相同:磷为 3 次配位,硫、硒、碲为 2 次配位,部分则为 4 次配位。因此,这类单质半导体拥有多样的晶体结构。此外,这类材料也是优良的玻璃组分,例如硒可通过单斜晶形态与四面体型晶体结构形成玻璃态物质(该形态可视为聚合物)。


双原子化合物半导体


由元素周期表中 Ⅲ 族与 Ⅴ 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砷化镓),其性质与 Ⅳ 族单质半导体十分相近。从 Ⅳ 族单质半导体到 Ⅲ-Ⅴ 族化合物半导体,化学键会逐渐呈现离子特性 —— 这是由于电子电荷从 Ⅲ 族原子向 Ⅴ 族原子转移所致。这种离子特性会明显改变半导体的性能,例如增强离子间的库仑作用力,同时改变电子能带结构中的禁带宽度。


Ⅱ-Ⅵ 族化合物(如硫化锌)的离子特性更为突出,且该特性对化合物性能的影响也更显著。因此,绝大多数 Ⅱ-Ⅵ 族化合物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均大于 1eV。不过,含重金属汞(Hg)的化合物是例外,例如碲化汞(HgTe)本质上是与灰锡类似的零隙半导体(又称半金属)。此外,大禁带宽度的 Ⅱ-Ⅵ 族化合物半导体在显示与激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而小禁带宽度的 Ⅱ-Ⅵ 族化合物半导体则是制造红外探测器的关键材料。


Ⅰ-Ⅶ 族化合物(如氯化亚铜)的禁带宽度通常较大(>3eV),由于其离子特性极强,大部分 Ⅰ-Ⅶ 族化合物常被归为绝缘体而非半导体。另外,离子间库仑力导致晶体结合能提升,使得 Ⅰ-Ⅶ 族化合物更易形成岩盐结构 —— 该结构中原子为 6 次配位,而非 4 次配位。


由 Ⅳ 族与 Ⅵ 族单质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同样属于半导体,例如硫化铅(PbS)、碲化铅(PbTe)与硫化锡(SnS);这类化合物电离度较高,其离子同样为 6 次配位。尽管这类化合物电离度较高,但其禁带宽度较小,这一特点与硫化汞相近。这类窄禁带宽度的 Ⅳ-Ⅵ 族化合物半导体,同样是制造红外探测器的重要材料。


宽禁带的 Ⅲ-Ⅴ 族化合物氮化镓(GaN)及混合晶体 Ga₁₋ₓInₓN,常被用于制造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与半导体激光器。


氧化物半导体


绝大多数氧化物属于优良的绝缘材料,但少数氧化物(如氧化铜(CuO)、氧化亚铜(Cu₂O))是典型的半导体。其中,氧化亚铜本身是一种天然矿物(常见于铜矿中),作为经典半导体材料,其基本特性已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不过,由于目前科研人员对氧化物半导体的生长机制尚未完全掌握,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场景仍存在一定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Ⅱ-Ⅵ 族化合物氧化锌(ZnO)是例外 —— 它不仅可用于制造换能器,还是生产胶带与橡皮擦的原料之一。近年来,科研人员发现多种铜基氧化物具备超导特性,这一发现显著改善了氧化物半导体应用受限的现状。1986 年,米勒(K.Alex Müller)与贝德诺尔斯(J.Georg Bednorz)首次观测到某类铜基氧化物具有高临界温度超导特性,二人也因此荣获 198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类超导材料以禁带宽度约 2eV 的半导体氧化镧铜(LaCuO₄)为基础制备而成:当三价镧(La)被二价钡(Ba)或锶(Sr)部分替代,或材料中氧原子含量过量时,空穴载流子会被引入 LaCuO₄体系;当载流子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半导体便会转变为超导金属。截至目前,在该类超导材料中,HgBa₂Ca₂Cu₃O₈₊δ 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Tc)最高,约为 135K;在高压环境下,其转变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 164K。


层状半导体


碘化铅(PbI₂)、二硫化钼(MoS₂)、硒化镓(GaSe)等化合物半导体的性能,由其独特的层状晶体结构主导。这类材料的层内化学键以共价键为主,且该共价键强度远大于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层状半导体之所以吸引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电子在层间的运动呈现准二维特性,另一方面是可通过 “插层” 工艺,在层间嵌入外部原子或离子,从而调控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层状半导体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有机半导体


众多有机化合物(如聚乙炔 [(CH)ₙ]、聚二乙炔)均属于半导体范畴。尽管目前有机半导体尚未在电子器件中实现实际应用,但其应用潜力极具吸引力。相较于无机半导体,有机半导体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灵活定制性能:例如,含共轭双键(-C=C-C=C-)的化合物具有极强的光学非线性,有望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整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而非改变分子式),即可调控其禁带宽度以适配具体应用场景,这一调控过程远比调整无机化合物半导体的禁带宽度更为简便。


科研人员还发现,部分新型碳材料也具备半导体特性,例如富勒烯(C₆₀)。此外,由单层或多层碳原子按特定螺旋角卷曲、无缝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直径仅几纳米)被称为碳纳米管;这类碳纳米管及其 “同类” 氮化硼纳米管,有望成为纳米尺度电路的核心元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改变螺旋角与管径,碳纳米管和氮化硼纳米管可在金属与半导体特性之间切换。


磁性半导体


含有铕(Eu)、锰(Mn)等磁性离子的多种化合物(如硫化铕(EuS)、Cd₁₋ₓMnₓTe 合金),同时具备半导体特性与磁性特性。其中,Cd₁₋ₓMnₓTe 合金会根据磁性离子(Mn²⁺)含量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磁学特性,例如铁磁性与反铁磁性。


在磁性合金半导体中,磁性离子浓度较低的类型被称为稀磁半导体。这类半导体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已引发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 —— 其法拉第旋转角比非磁性半导体高出 6 个数量级,基于这一显著的光磁效应,稀磁半导体可用于制造光调制器。此外,La0.7Ca0.3MnO3类型的钙钛矿材料,能随外磁场变化实现金属与半导体特性的相互转化,进而产生 “庞磁阻现象”。


其他半导体材料


除上述几类半导体外,还存在一批具有独特性能的半导体材料。例如,化学式符合 I-Ⅲ-V₂与 Ⅱ-Ⅳ-V₂结构的三元化合物(如具备非线性光学特性的 AgGaS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 CuInSe₂等),具有黄铜矿晶体结构,其原子以四面体型方式结合,这一结构可类比具有闪锌矿结构的 Ⅲ-V 族化合物半导体与Ⅱ-Ⅵ 族化合物半导体。


另有一类由 Ⅴ 族与 Ⅵ 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半导体,如 AsSe₃,其在晶态与玻璃态下均能保持半导体特性。此外,还有像 SbSI 这样的半导体材料,在低温环境下会呈现铁电性。


上述多数半导体材料均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尽管目前它们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尚未成为研究热点,但这类材料的存在表明,半导体物理领域仍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与发展潜力。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