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为麒麟芯片重回前台
8月15日,互联网上传出消息:
华为的Pura80手机更新鸿蒙系统之后,手机的设置页面上增加了一条信息,“处理器:HUAWEI Kirin 9020”。
这是华为时隔五年,终于再次在手机界面上,正式给自家的麒麟芯片一个名分。
华为从2020年开始被美国全面实施芯片禁运,到2023年终于突破技术封锁,推出了新一代的5G手机Mate 60 Pro。但在发布Mate 60 Pro的时候,华为即便已经喊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也还是对手机和芯片的技术细节讳莫如深、语焉不详。
为什么要隐藏型号?
这肯定是为了避免触发美国更大的制裁,保护供应链上的脆弱环节。
而到了2025年8月,华为在新一代的鸿蒙系统里主动亮出了麒麟芯片的名字。
为什么?
在华为公开手机芯片型号的前一周,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商(中芯国际)开业绩会,联席CEO赵海军在会上说,找中芯国际代工的中国客户们,芯片产品已能完美替代外国竞争对手;按照自家接到的订单看,本土芯片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大。
结合这两条信息,
我们可以认为,华为和中芯国际高度参与的国产芯片供应链,
已经实现了全链路自主可控,做设计、做制造、做封测等各个环节的本土企业,都不再像之前那样惧怕外部的限制。
二、华为海思走到前台
1、海思芯片高调走到前台
8月20日,素来低调的华为海思芯片公司,跑到抖音开通了自己的账号,6天发了4条视频,高调展示自家芯片在智慧家庭、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等方面的应用,还不经意放出了自家芯片车间的画面。
2019年以前,海思在华为体系里几十年都是“备胎”的存在。2019年,华为开始被制裁,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内部信中宣布海思“备胎转正”,将担起研发芯片的独立职能,替华为补上高通、ARM的缺口。
但随后,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升级,连找台积电们代工芯片都不行了。
于是2021年开始,华为在手机发布会里,基本不再强调海思,而是更多谈鸿蒙系统、影像技术。
海思在2019年短暂的高光之后,又退到了幕后。
在2025年8月,海思又高调地站到了前台。
2、海思芯片走到前台的原因
一个解释是,芯片供应链自主性显著提升。
本土芯片不必再藏着掖着规避新的制裁。
所以2025年接下来几个月,华为还要发布新的三折叠手机和Mate 80系列手机,你不妨等着看看,新手机会不会高调宣传它的最新芯片,Kirin 9030。
另一个解释是,要跟英伟达在“物理AI”这个战场短兵相接了。
同样是8月份,25号,英伟达宣布,面向全球发售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和量产模组Jetson T5000。这两个产品,既能用在机器人领域,也能用在智能汽车领域,也同样开放给中国市场。中国机器人企业当中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汽车企业当中的比亚迪、广汽、智己、理想、小米和极氪等等,此前都已经是英伟达这个系列芯片的客户。
对如今的华为来说,智驾业务也是它的五大核心业务之一。
它在2019年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和它所合作推出的五个“界”字辈汽车品牌,目前已经是华为最重要的“现金流增长引擎”之一,2024年就贡献了263亿元的收入,增速高达474%。在当前中国的汽车行业里,华为几乎成了“智能化”供应链的标准配件商。
在这样一个格局里,如果比亚迪、理想等整车厂,引入英伟达的Thor作为自动驾驶基础硬件,当然会对华为的智驾业务构成冲击。华为显然不能坐等中国的机器人和智能汽车产业链全盘接入英伟达。
所以,海思在抖音开通账号后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就是推广自家的车用交互方案“星闪车钥匙”。
三、华为的大棋局-AI生态
在华为主导的“全联接大会”上展开更大的棋局:
华为想通过海思芯片+鸿蒙操作系统+星闪通信协议+昇腾AI算力,把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算力平台打通,构建一个覆盖车、人、路、云的底层互联标准,率先在智能汽车与泛IoT生态中成为“新底座”。
为了支撑这个雄心,8月22日,华为旗下的华为云BU启动了一次重大重组,把业务架构调整成了"3+2+1"模式:
“3”是基础设施,包括通用计算、智能计算和存储业务;
“2”是平台服务,包括AI PaaS和数据库服务;
“1”是安全信任,也就是确保华为云底层架构和平台服务的安全性。
这次调整涉及上千人,目标是收缩非战略产业,把资源集中到AI与算力产业上。
为此,华为云这个调整,是为了强化华为云跟华为昇腾AI算力的协同。
简单来说,这个转型,让华为云从传统的云服务公司,转型成了昇腾AI算力的运营平台。
华为云要走的新路线,也是跟英伟达战略相近的“AI工厂”,去成为一个生态的底层基建。
四、华为需要盟友
华为要想做生态,就需要盟友。
8月16日,华为终端BG(Business Group,业务集团)董事长余承东,出现在央视的《对话》节目里,
余承东放话说,
鸿蒙操作系统到2025年底就能做到跟安卓和iOS的生态看齐。
他所谓的“生态看齐”,不光是技术和体验看齐,还得真有足量的互联网企业愿意配合开发App、足量的用户愿意在你这里玩。
余承东的自信从哪里来呢?
答案也同样在这场《对话》节目上:
腾讯的代表说,华为做的事情是我们认可的事情,保障我们的底层安全,是我们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共同命题。
铁路购票系统12306的代表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入鸿蒙生态。
阿里的代表则干脆像立军令状那样表态说,到9月30日,淘宝、闲鱼、1688等所有的阿里系App,都会100%适配鸿蒙。
9月30日什么日子?
国庆前夕。
科技大厂们的这些表态和承诺,
也很像在组建一个生态方阵,响应一场浩大的“献礼阅兵”。
【启发】
华为的系统生态
华为的麒麟芯片重回台前,华为系芯片公司海思高调现身,华为的鸿蒙生态在加速扩张,展示了一套“设计-制造-应用”全栈自主能力。
从麒麟芯片到海思重回前台,再到鸿蒙生态站稳脚跟、华为云转向AI算力,华为这一方阵已经不只是单兵突进,而是在用全栈式的“系统作战”来对冲外部冲击。
而华为自己,其实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当芯片、算力、操作系统和生态都逐步跑通,接下来,就该轮到政策方阵出列了。
最近,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把整个AI产业的战略部署推到台前。
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