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工艺中,工程师仅使用一层厚厚的光刻胶来完成图案定义和蚀刻保护。但这带来了一个矛盾:
从蚀刻视角看:需要“厚”
蚀刻过程(例如用等离子体蚀刻硅或二氧化硅)会不断消耗光刻胶。如果胶不够厚,在下面的图层被完全蚀刻完成之前,光刻胶就可能被完全消耗殆尽,导致图案变形甚至失败。
从光刻视角看:需要“薄”
分辨率下降:光线在厚胶中容易发生散射,导致图案边缘模糊。
焦深不足:难以在整个厚胶的深度上都保持精准对焦。
倒塌风险:高深宽比的厚胶线条像一排细高的积木,容易粘连或倒塌。
这个“厚”与“薄”不可兼得的矛盾,在工艺演进到几十纳米以下时变得无法调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程师们想出了“硬掩模”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让不同的材料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工艺流程如下:
沉积硬掩模层:在需要蚀刻的“永久层”之上,先沉积一层坚固耐用的薄膜(如氮化钛TiN、非晶碳或无氮氧化硅),这就是硬掩模。
涂覆薄光刻胶:在硬掩模之上,再涂一层薄薄的光刻胶。
光刻(薄胶的优势):对薄胶进行曝光和显影。因为胶很薄,所以可以轻松获得超高分辨率的精细图案。
第一次蚀刻(图案转移):以薄光刻胶图案为掩模,对下面的硬掩模层进行第一次蚀刻。将精细图案完美地复制到坚硬的硬掩模上。
第二次蚀刻(核心步骤):去除剩余的光刻胶,现在坚硬的硬掩模本身成为了新的掩模。以其为保护层,对最下面的“永久层”进行最终蚀刻。
去除硬掩模:完成所有蚀刻后,将硬掩模层去除,留下最终设计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