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为什么GPU芯片需要嵌入式液冷?
为什么GPU芯片需要嵌入式液冷?
2025年08月02日 13:54   浏览:242   来源:小萍子
本文主要讲述为什么GPU芯片需要嵌入式液冷

英伟达(NVIDIA)芯片需要嵌入式液冷技术,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计算(HPC)工作负载对散热和能效的严苛要求。随着GPU计算密度和功耗的持续增加,传统的风冷方案已无法满足其散热需求。例如,英伟达的H100和H200 GPU的功耗可达1500W以上,传统空气冷却系统难以有效散热 。

嵌入式液冷技术通过将微通道冷却块直接集成到芯片封装中,实现了热源与冷却介质的紧密耦合,显著降低了热阻,提高了散热效率。例如,JetCool为NVIDIA H100 GPU设计的SmartPlate采用单相直接芯片液冷技术,具有0.021°C/W的低热阻,支持高达1500W的散热功率 。


此外,嵌入式液冷还具有降低能耗、降低噪音和节省空间等优势。例如,Supermicro与英伟达合作的液冷AI开发平台,采用液冷系统可降低高达40%的电力使用,提升AI工作负载效率 。


一、什么是嵌入式液冷?


嵌入式液冷是把液体冷却系统“集成进”芯片或封装内,而不是像传统那样把散热器挂在芯片外边。具体来说是在CPU封装(IHS 或直接在封装外壳)上集成一个微通道冷却块,液体通过这些微通道直流热点区域带走热量。这种做法,将热源和冷却介质之间的热阻降到最低。


图片

  • Intel 已在其 Foundry Direct Connect 展会上展示过原型:铜制微通道冷却块直接安装在 CPU 包装顶部,配合液态金属或焊料 TIM 层,冷却功率可达 1000 W,效率比传统 delid 后水冷系统高 15‑20%。


图片


二、核心组成与实现方式


1. 微通道冷却块(Copper microchannel block)


  • 制作在铜或高热导材料中,通过精密刻蚀或加工形成微通道。


  • 流体沿最低热阻路径直击热点区域,因此冷却更精准、更高效。


2. 热界面材料(TIM)


  • 使用液态金属焊料替代传统导热硅脂,这样能更紧密地将封装顶部与冷却块接触,减少热界面热阻,从而提升热传递效率。


3. 封装集成方式


  • 该冷却结构通常设计为与 LGA 或 BGA 封装兼容,安装后成为封装的一部分,不需要额外大体积散热器。


  • 对未来 AI、HPC、服务器工作站等高热密度应用能有效满足散热需求。


    图片


三、优点分析


  • 热阻最小:热流路径短、更直接,封装到冷却液仅一层 TIM。


  • 精准针对热点:通道布局可根据芯片内部热点分布(如高功耗电核等)规划,增强局部冷却效率。


  • 能量摆放更紧密:冷却块极薄,可支持高度集成、高功耗芯片设计。


  • 整体系统体积更小:无需传统大型散热器或 AIO 水冷器,封装本身即冷却单元。



图片


四、局限及挑战


1. 工艺与制造难度


  • 在封装顶部集成微通道水冷结构,制造工艺复杂,对封装精度、材料选择、流体密封要求高;


  • 需求与芯片设计紧密耦合,从封装设计端就需协作定制。


2. 流体与气泡管理


  • 当流量或温度设计碰到两相区(液体沸腾区域),会产生气泡,影响流动路径与热交换性能;


  • 要精控微通道几何结构、入口压力、流速等参数,避免气堵、沸腾不均、局部干涸。


3. 系统设计与可靠性


  • 封装内流速过高可能会引起压力损失、结构振动,甚至泄漏;


  • TIM、铜块、封装接合界面必须长期稳定、耐热循环,防止疲劳失效。



五、整体技术流程(系统性梳理)


阶段
内容
要点说明
设计阶段
联合芯片+封装+热设计协作
根据 CPU/GPU 热点分布规划微通道布局
制造阶段
封装集成微通道冷却块
铜制或高导热材料,通过微加工或封装抑制
接触层处理
液态金属或焊料 TIM
提高界面导热性,减少传统热界面阻抗
系统集成
管路、泵、流速控制
控制流动压力与温度,防止气泡失控
测试阶段
热性能验证与可靠性测试
包括热循环、冲击、压力与漏水测试
应用阶段
部署在高功耗AI、HPC服务器
使用范围包括 Xeon、Core Ultra 等封装


六、总结


嵌入式液冷就是把「微型铜制水冷块」直接集成到封装上,并通过液态金属 TIM 层紧耦合在封装与液体之间,能把热流路径拉到最短,实现高达 1000 W 的散热能力,是为高热密度芯片而生的一种颠覆性散热技术。不过,对制造、流体控制、长期可靠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立场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